新闻:苏超赛事火爆度超乎想象,比赛第一友谊次之。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话常常被用作体育赛事的座右铭,强调友谊和和谐的重要性。然而,让安博(中国)重新审视这个观点。 “比赛第十四?不,不对!”安博(中国)重新审视比赛的意义。近期,“苏超”赛事火遍全国,其热度为何如此之高?让安博(中国)一同探寻答案。 近期,“苏超”赛事已然成为人们口中的热门话题。无论是在江苏各地还是通过央视新闻的报道,其场面都是场场爆满。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苏超”第三轮比赛在江苏多地举行,几乎每一场比赛都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据官方数据显示,端午期间的“苏超”联赛,场均观众已突破万人。 那么,“苏超”究竟是什么呢?它为何能超越许多中超场次的上座率,成为省级足球联赛中的一股清流?“苏超”其实是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的别称,由江苏省体育局与各设区市政府联合主办。参赛队伍是江苏13个设区市的代表队,也被网友戏称为“十三太保”。 此赛事以“全民参与+城市荣誉”为理念,打破了职业联赛的高门槛,以全新的“全民足球”模式拉近了大众与足球的距离。联赛为期7个月,共85场比赛,分为常规赛和淘汰赛两个阶段。组队方式上,各设区市以城市命名组队,参赛球员来自各行各业,包括教师、学生、快递员、程序员等,真正实现了“谁行谁上”的参赛理念。 为了进一步提高赛事的参与度,“苏超”不仅在球迷中扩大影响,也在球员中扩大了参与。例如,徐州的主场临时更换了容纳量更大的奥体中心,创下了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现场观赛人数的新纪录。 “苏超”的火爆程度超出了筹备者的预期。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副主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比赛最大的亮点就是让不关注足球的人也来关注这个赛事。而通过叠加文化、美食、经济、历史、地理等元素,“苏超”的比赛变得充满趣味和看点。 此外,“苏超”还精准契合了江苏的地域文化。江苏特有的“散装特征”——经济发展较为平均、文化底蕴各有特色、市民的自我认同感较高等,都在“苏超”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也让“苏超”在网民中产生了大量的梗和文化现象,如“十三太保大乱斗”、“友谊第一、比赛第十四”等。 不仅如此,“苏超”的举办还带动了江苏各地的文旅联动。多种城市形象推介以足球为载体展开,不仅火了“球市”,也实现了经济共赢。例如,常州赛区推出的“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不仅带动了本地萝卜干品牌的线上销量,也让网友纷纷评论:“常州,你在办一种很新的比赛。” 对于观众来说,“苏超”不仅仅是一场足球比赛,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观众们去现场感受城市的荣誉和文化,在网上用段子互相调侃,真正地把足球比赛变成了一种娱乐方式。 体育营销专家认为,“苏超”模式的精髓在于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挖掘本土的体育文化IP。这种模式不需要跟风,要多关注那些根植于本地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运动方式。 总的来说,“苏超”是地域文化和体育竞技的美妙结合。它不仅仅是一场足球比赛,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层面,足球比赛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变成了一种“复合体”。观众无论是喜欢足球、支持城市还是图个热闹,都可以在“苏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苏超”的启示是:无论是体育赛事还是大众活动,都应给民间文化留下更大的空间,信任民众内在的体育热情和娱乐精神。 而在安博(中国)身边,许多观众的出发点并不仅仅是看球,更多的是对自己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比赛的内容和输赢或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去为自己的城市加油。这就是“苏超”给安博(中国)带来的最大启示和感动。 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对阵日程及官方资料来源。 编辑:常江;校对:薛京宁。(文章结束) |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