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热潮,玩梗情绪价值难挡

来源:24直播网

近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被广大球迷亲切地称为“苏超”,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一联赛的举办,无疑展现了对于地域文化的深度表达以及区域间竞争性的开放包容态度,同时对于民间活力的尊重也显得尤为珍贵,其参考价值十分广泛。

“苏超”全名为“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是由江苏省体育局与各设区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一项全民参与的体育赛事。自5月10日开赛以来,该联赛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门票价格一度被炒至高达500元,而官方数据显示,场均上座人数持续攀升,已经超过了同期中甲联赛的水平。社交平台上的话题“江苏城市联赛”播放量破亿,专业足球网站更是开辟了“苏超”积分榜专区,可谓是火出了圈。

这一联赛的举办,刷新了人们对业余足球赛事的认知。赛事中不断涌现的趣味梗,如“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等,使得江苏这座以“散装”著称的经济大省的形象,以一种更为鲜活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线。这种模式背后的情绪价值,让人们在享受足球赛事的同时,也得到了情感的满足。

那么,江苏为何能够做得如此成功呢?一方面,江苏拥有雄厚的体育底蕴和居全国前列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为其提供了“硬核”的支撑。另一方面,江苏作为“散装大省”所具备的玩梗体质也在推波助澜。但更重要的,是三个更为内在的原因。

其一,面对互联网上的调侃,如“散装大省”“十三太保”等,江苏从官方到民间都没有回避,反而大胆地接受并融入到联赛中。这种松弛感、包容度与足球赛事的放松属性形成了合流,让赛事收获了更多的认同感。这种自信与自嘲并存的精神底色,催生了其他一系列“爆梗”。

其二,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江苏巧妙地将这种“好胜心”引入到绿茵场中。通过“一城一主场”的赛制,更加顺应了城市的竞争心理。每一场比赛不仅仅是足球场上的角力,还包括了赛事运营能力、球迷文化等外围的较量。这种公开转化城市间竞争为球场上的对抗性,调动了各个城市从官方到球迷的参与积极性。

其三,这种业余联赛在顺应大众对于足球赛事最本真的热情的同时,也制造了“共赢”。它尊重了各地之间相互竞争的一面,利用每个地方的“不服输”心理带火了“球市”。比如常州赛区的“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带动了本地萝卜干品牌的线上销量;盐城推出的“观鸟+观赛”套餐预订量超2万单;镇江西津渡景区夜游人数较平日增长3倍等。这些都借助赛事撬动了相关的文旅经济。

此外,“苏超”的火爆也顺应了大众对于足球赛事最本真的热情。这里的比赛没有假球、黑哨,只有恩怨、德比,没有人情世故,全是对胜利的渴望。这恰恰反映了长期以来大众对于最纯粹的体育竞技文化的期待。

事实上,“苏超”的火爆与近年来很多地方文旅出圈的成因有着较大的同构性。它们都是通过恰当的方式结合地域文化,创造性地找到了有着广泛情感共鸣的大众参与“新场景”。这种模式既融合了官方的组织、动员优势,又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热情和民间活力,最终释放了吸引人、感染人的“情绪价值”。

尽管目前尚无法确定这种火爆能持续多久,其他地方是否可以效仿也还需观察,但这种模式中所展现的对于地域文化表达、区域竞争性的包容开放以及对民间活力的尊重无疑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这种模式不仅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文化体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以上是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朱昌俊的观点。

热门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