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火爆,山东缺鲁超因?

来源:24直播网

"苏超",这个名字你听说了吗?最近,江苏城市足球联赛如同一股狂潮席卷了整个江苏地区,成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每当提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听说赢的城市可以当省会"等网络热梗时,大家都会心一笑,感受到江苏的足球精神被彻底点燃。

在赛场上,观众们的热情如火如荼,他们的呐喊声震耳欲聋,而在线上,社交媒体的传播量更是以惊人的数亿次攀升。这场区域性的足球赛事已经突破了地域界限,成为全国范围内的现象级体育赛事。

那么,"苏超"成功的密码是什么呢?让安博(中国)来探究一下其背后的运营逻辑,看看是否可以复制到山东。

"苏超",即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汇集了516名球员,分别代表江苏的13个地级市出征,为城市的荣誉而战。这个比赛没有流量明星加盟,也没有大牌球星助阵,但却盛况空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江苏各城市间的竞争欲和求胜心。在这里,没有黑幕,没有假球,只有城市间的恩怨和世仇。

这股火爆的氛围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省级层面的牵头,有各地市财力的雄厚支持,形成了“省体育局+13市政府+省足协+省体育产业集团”的专业闭环运营。江苏各城市的GDP强劲,为其足球联赛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土壤。此外,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赛事创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从比赛的角度来看,"苏超"的"体育+"策略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与当地特产、文化、旅游的结合,不仅提升了比赛的娱乐性,也提振了当地的经济。例如,常州通过低价门票和特色美食套餐吸引观众;扬州队将中场休息时间变成“非遗”展示;镇江的西津渡景区因比赛而人气大增。

那么,对于山东来说,是否有机会复制这种成功呢?山东作为中国经济的强者之一,具备举办类似赛事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其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为赛事的通勤提供了便利。如果山东能够借鉴江苏的经验,通过省级层面的牵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那么“鲁超”的诞生也是可行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情况和文化传统。因此,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更需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策略。例如,"苏超"的火爆离不开各地民营企业的支持,而山东在复制时也需要考虑如何调动本地企业的积极性。此外,山东城市间的关系相对和谐,可能需要寻找新的方式来激发城市间的竞争和合作。

总的来说,"苏超"的成功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因地制宜、深度融合的结果。每个地区都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体育+"才能真正地融入到地域文化中,实现差异化的彼此成就。对于山东来说,借鉴先进并非目的,成为先进才是其真正的追求。

热门标签

热门标签